首页  /  视频华大  /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华大概况     新闻资讯     党团工作     教务教学     院系设置     招生就业     校长在线     网络服务
 
 
 
党团工作
   党建动态    党务知识    党员教育     党员发展     共青团工作  
 
 
 
践行党员标准  倾心教育事业 
 
                     ——记西安华西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明亮同志
 
    王明亮同志,男,1968年5月出生,陕西延安人,中共党员,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现任西安华西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杨凌华西教育投资学团董事长、西安高科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陕西红河谷老年文化大学理事长、西安市收藏协会会长、杨凌维利特农科基地投资公司董事长。2002年担任西安华西大 学校长至今,曾被评为“优秀民办教育家”、西部大开发“百佳开拓者”、“2005年度中国教育改革十大风云人物”、“辉煌十五突出贡献人物”、“CCTV2009年度十大三农人物”、“中国公益大使”等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普通一员,他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青春热血都倾注在中国民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事业上,开辟了民办院校“教育扶贫、信贷助学”的先河,创立了“军事化管理+社会实践+自主创业+强健体质”的高校管理华西模式,以实现“教育公平”、培养“强己、富家、兴国”的现代大学生为己任,率先在全国高校教育界推出“零学费”入学,先后累计帮助5万余名贫困学子完成了大学学业。切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华西大学跨越发展的开拓者。2002年6月,在他的带领下,华西大学进驻蓝田县原向阳公司研究所,在一座占地300余亩的旧址上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同年,首推“教育扶贫、信贷助学”扶贫扶助机制,在校生人数突破2000人;2003年底,华西大学进驻宝鸡红河谷校区,自筹资金,植树造林、整理河道、美化校园,奋斗3年,终于将一座破败不堪的废旧场所改造成了风景优美的生态校园。2004年,华西大学在《解放军报》上推出退伍军人助学工程;2005年,推出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助学工程;2006年,在《中国妇女报》上推出春蕾女子助学行动;2007年7月17日,“人民日报”要闻版“人民论坛”就“华西现象”发表重要文章:《多想想大学精神的含义》;2008年,华西大学推出千县助学工程;2009年,在国家农科城“杨凌示范区”征地千亩,打造现代高等教育学府,且推出“百业兴农”项目工程,为学生特色创业提供平台;同时加大教育扶贫投入,打造“万人助学工程”,其中扶助四川籍灾区学生一千名;2010年,华西大学推出“零学费”入学;5月19日,在“第四届全国民办教育家大会”上,西安华西大学荣获——“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7月31日,中央电视台1套新闻联播节目以67秒时长报道华西大学教育扶贫事迹;10月1日,陕西杨凌校区开工建设……
   “教育扶贫工程”推出至今,已扶助5万余名贫困有志青年完成了大学学业。九年来,华西大学占地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0余亩的一个校区,发展成为现在的占地3000多亩的三个校区;在校生人数由原来的不足百人,发展到现在的两万多人;固定资产由原来的不足五万发展到现在的两亿,先后被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单位”、“优秀考点”、“全国民办扶贫示范大学”、“陕西省十佳诚信示范单位”、“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延安精神传播基地”……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王明亮校长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华西大学有了今日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发展。学校的面貌日新月异,发展蒸蒸日上,每年都有新的成就、新的惊喜、新的突破、新的飞跃。
   ——自立自强现代人才的塑造者。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从实际出发,采取“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每位师生仪容仪表必须端庄整洁大方,每天上午进入教学区必须穿西装打领带戴校徽,左手提包,女生不准染发戴首饰,男生不准留长发,禁止吸烟喝酒谈恋爱;坚持每周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组织学生每晚观看中央一套新闻联播节目,开展中英文演讲大赛等各种社团活动,这些细微细节的养成教育及规范化管理,使学生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精神风貌,增强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好的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里看不到奇装异服、浓妆艳抹、抽烟酗酒、奢侈浪费,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生活中的勤俭节约、学习上的拼搏进取、心灵上的充实愉悦、精神上的健康向上。
准军事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青年学子散漫的生活习惯,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同时将教育扶贫思想的内涵拓展延伸到精神扶贫领域。精神扶贫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形成自立自强、健康向上、诚实守信的人格品质和感恩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准军事化管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因物质的贫困而导致的精神上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从而从根本上挖掉“穷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站立起来,实现自立自强。
    在准军事化管理的基础上,学校大力推行“大学学历+职业技能+社会实践+健康体质”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可选择第二专业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毕业生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升。多年来,华西大学源源不断的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着有用人才,华西学子遍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教育扶贫思想理念的倡导者。在他的带动和探索下,华西大学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扶贫”思想理念。早操和军训是体质扶贫思想的具体体现。华西大学的早操是学校清晨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天早上5:40,师生们就要早早的起床,身穿半袖,整齐的来到操场做各种运动,一年四季均是如此。新生刚入学,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体能素质拓展训练。有规律有组织的早操和军训,不仅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更磨练了意志,增强了团队精神。
社会实践是物质扶贫思想的主要体现。让贫困学生既能上的起大学,还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业,是华西大学遇到的一大难题。8年来,学校经过反复调研和实践,认为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办法。西安华西大学连续6年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大规模参加社会实践,已经和多家优秀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社会实践证明,它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生活上和学习上的经济困难,而且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铺平了道路,促进了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也解决了企业季节性用工难题。经济上的独立,使学生脱离了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同时也促进了精神上的独立,必然实现其人格的完全独立。
华西大学自建校伊始,就把“教育扶贫”作为立校之本,以“创办一所学校、振兴地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实现教育公平”为己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实践的探索,“教育扶贫”理念从最初的“物质扶贫”拓展到“体质扶贫、技能扶贫、精神扶贫”领域,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扶贫”思想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秉承“教育扶贫”传统,同时赋予“教育扶贫”新的时代内涵,今天,“教育扶贫”思想已然演绎为华西大学校园文化核心,日渐成熟。与此相适应的还有“强己、富家、兴国”的校训、“……让年轻的心不再迷茫……”的校歌、“用延安精神办学,用先进文化育人,用教育扶贫立校,用精神扶贫立身,用信贷助学兴校,用华西模式成才”的办学宗旨……于是,相应的,“感恩、自立、回报、奉献”自然占据华西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师生员工尊敬爱戴的领导者。9年来,他经常告诫自己,校长不只是一个名称、身份,而是一种责任。红河校区迎来第一批学生入住时,条件尚不完备,他便带头把最温暖舒适的房间让给学生;多年来他经常坚持吃住在学校,与学生一起出早操,身着短袖,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实际行动感化着学生;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他迅速组织师生交纳特殊党费,为灾区重建家园带头捐款,同时出台减免灾区学生学杂费的措施;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他亲自嘱托学校领导到灾区看望慰问受伤学生和受灾群众,并做出灾区学生来华西就读实施优惠政策的决定;师生遇到经济上的困难时,他慷慨解囊;冬天来临,他走访慰问困难学生的家庭,送去温暖的关怀和问候;教师婚礼时,他送去浓浓的祝福;为了使教职工安心工作,他倡导兴建了幼儿园和校医室,派校车接送上学的教职工子弟,解除老师们的后顾之忧;为了解救陷于传销窝点的学生,他组织队伍勇敢同不法分子周旋;每年春节,他都组织学校领导,去学生社会实践的企业看望慰问学生,同他们一起过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对师生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大爱,以人为本,润物无声,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强大的爱心海洋,滋润着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心田。他的电话,华西师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渐渐的,学生们都养成了有困难找校长的习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感觉到踏实,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校长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者。他是民办高等教育行业中培养的首名中共党员,又牵头成立“中国共产党西安华西专修大学委员会”,三年来培养、发展中共党员1100余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7000余名,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党的思想在民办教育更广阔的沃土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从事民办高等教育行业22年,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高校的校长,积累了丰富的民办高等教育工作创业办学经验,他继承延安精神,不等不靠、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力挽狂澜,战胜无数困难,努力开辟创业基地,推行准军事化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社会实践道路,推进“教育扶贫、信贷助学”机制,完善办学思想理念,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西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空白。他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爱岗敬业、甘为人梯,踏实肯干、作风朴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为贫困学子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诠释着为党分忧、为民解困的真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的精神也在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同他一起,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而奋斗!
 
 
 
 
 
 
 
 
 
 
最美女教师

    511日,女教师车祸瞬间救学生,自己双腿遭碾压高位截的消息同时登上新浪、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首页并在微博中热传,29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女教师张丽莉的勇与伤牵动着许多网友

学生张佳岩说,张丽莉是一个关爱学生的好老师,她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为了让班里的同学在冬天里能够喝到热水,她自己出钱为班级买电水壶烧水,由于电水壶放在黑板的旁边,粉笔灰很容易掉到里面,张丽莉怕学生喝不干净的水,还细心地用一块小毛巾盖住了壶嘴;夏天开家长会的时候,她都会细心地为每一位家长买一瓶矿泉水;张佳岩刚上初一的时候不是很听话,张丽莉基本上每隔一个月就会找她谈一次话,劝她集中精力学习。

资助贫困生

  学生家长赵亚波说,她儿子是张丽莉班上的学生,她家是低保家庭,丈夫去世了,一个人领着儿子生活,十分辛苦。听说低保家庭好像可以减免学费,就去班上找张丽莉问这件事,张丽莉在得知她家的情况后,便每个月都给她儿子一百块钱,从孩子上初一时起就一直坚持,就连寒暑假,张丽莉都会把钱准备好了,在放假前给她儿子。她儿子做手术,张丽莉还买了水果送到医院来看孩子。她现在身体也不好,患有肾病综合症,张丽莉知道后,经常询问她的病情,并且安慰她。

工作认真

  张丽莉的弟弟介绍:“父辈中就有人从事教师行业。由于从小受到熏陶,2008年姐姐学业有成后,随即投入到教师的行业中,在第十九中担任语文教师,今年已工作5年。虽然没有教师编制,但她从来没有消极工作。2009年9月1日,是她任教以来第一次做班主任。此时,她不仅仅是位优秀美丽的教师,也刚刚成了一位甜蜜幸福的妻子。”

  张丽莉的弟弟说,“担任班主任后她的心思完全放在了学生身上。带班两年多起早贪黑,甚至连饭菜也会让给没来得及吃饭的学生们。分校教学后,由于学校太远,很多学生每天来不及吃早饭。她就拿出每个月为数不多的工资买来面包、饼干给来不及吃饭的学生”。

救人过程

  据张丽莉的同事李金茹回忆:“晚自习过后,学生纷纷走出校门,当时我在校门口遇到了张老师和一群学生正要过马路,校门口停了4辆车,突然最后面的大客失控,先撞到了前面的一辆大客车,这时,刚好有几个学生过马路,张老师迅速冲过去拉过了其中的一个学生,又推出了另一个学生,用身体挡在了大客车前面,两个学生没有受伤,而张老师却被大客车碾压在车下。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都吓坏了,一时间不知所措,后来学校领导赶到,迅速拨打了‘120’急救车。急救车赶到后将张老师送到医院救治。当时她还说‘先救学生’,我摸着张丽莉冰凉的额头,她十分虚弱。”

  李金茹说:“事发前,张老师正面对着大客车,只要她向后退一步,就能躲过大客车,可她却义无反顾地冲出去救了学生。”

  张丽莉的同事王玉文说:“事故发生后,我就赶到了医院,张老师已经做完了检查,听医生说多处骨折,看到张老师的大腿两块骨头已经分离,她脸色苍白,已经昏迷。

勇救学生

  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在佳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另有4名学生受伤。

事故回放

 据佳木斯市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当时肇事的醉酒女驾驶员精神溜号,还与车上人说话,将腿别到操纵杆上,车辆一下子就蹿了出去,与前方停在路边的另一辆客车相撞,顺势又撞到停靠在路边的同向依维柯客车及对向的一辆本田轿车。晚课放学时,人群密集,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在疏导学生过程中,发现车辆撞向学生,危急情况下,她将学生奋力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

  佳木斯市第十九中教师王筱芊说:“当我发现张丽莉时,她已经躺在车底下了,当时很多学生在喊‘快救救老师’。”

领导慰问

  2012年5月11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佳木斯市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勇救学生的感人事迹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打电话给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首先向张丽莉及其家人表示诚挚的慰问,并转达对张丽莉的崇高敬意。她说,张丽莉在危急时刻挺身保护学生被轧断双腿,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深厚慈爱之情,令人感动,可钦可佩。刘延东同志要求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好救治工作,祝愿张丽莉尽快脱离生命危险,并能早日康复。吉炳轩同志当即向佳木斯市委、市政府传达了刘延东同志的慰问,并请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尽快向张丽莉及其家属传达,要求医疗部门不惜一切代价对张丽莉进行精心治疗。卫生部长:举全国之力救治车祸瞬间推开学生教师。 

  为让舍己救学生致高位截肢的佳木斯女教师张丽莉得到更好的治疗,5月12日晚,专家会诊决定将其转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邢济春在病情通报会上透露,卫生部部长陈竺听说张丽莉的事迹后,要求举全国医疗系统之力救治张老师。当天23时30分许,从北京来的4位专家到达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候正在路上的张丽莉。13日凌晨3时许,张丽莉到达医院。北京来的4位专家和哈医大一院的6位专家,还有佳木斯的专家对张丽莉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会诊结论是,张丽莉生命基本体征还算平稳,但病情仍有进一步恶化加重的趋势,“我们一定会尽全力救治”。

  2012年5月15日,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委托,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15日下午来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看望张丽莉,向张丽莉老师及其亲属表示慰问和敬意。吉炳轩在ICU隔离病房外听取了张丽莉老师的救治情况介绍。张丽莉目前处于清醒镇静状态,生命体征平稳,医疗专家还将密切监测相关辅助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后,吉炳轩看望慰问了张丽莉老师的丈夫李梓烨,转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问候。吉炳轩说,中央领导同志希望医务工作者尽一切力量救治张丽莉老师,使她尽快脱离生命危险,早日康复,中央各部门会协调全国最好的医疗力量共同做好救治工作。中央领导同志期盼着英雄尽快脱离危险期,恢复健康,重返校园和学生们中间。吉炳轩说,张丽莉老师的英雄事迹引起广泛关注,从中央领导同志到广大人民群众都牵挂着张丽莉老师。当前,第一位的任务是尽一切努力使张丽莉老师能够早日脱离生命危险,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采取一切能够采取的措施,确保最好的治疗效果。[4]

社会募捐

  佳木斯市教育局为见义勇为并身受重伤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举行了募捐,共募得捐款万余元。在佳木斯市教育局会议室举行了舍身救人,师德楷模张丽莉老师捐款仪式。当天,60余名教育局机关工作人员和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教师为张丽莉捐款11400元。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勇救学生的事迹令所有人钦佩和感动。每当提起张丽莉老师,她的同事和学生们都会流下泪水。她的领导和同事们纷纷解囊,为她送去一份关爱,并祝愿她早日康复。佳木斯市教育局党委做出决定,号召全市教育系统的广大教职工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学习她大美大爱的英雄壮举,学习她爱生如子的崇高精神。

转院治疗

  2012年5月12日22时55分,张丽莉出发转院,送往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进行诊治。张丽莉受伤后,黑龙江省卫生厅立即组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重症监护室、胸外、呼吸、感染、皮肤以及药学等相关科室专业的6名省级医学专家赶赴佳木斯。专家组抵达医院后,立即赶赴重症监护室展开联合会诊。黑龙江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综合临床经验,挤压性损伤受伤后第5天左右为危险期。目前张丽莉病情较为稳定,但存在一定的恶化倾向。经专家组一致决定,于12日晚将张丽莉转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救治。

  据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院长曹洪涛介绍,目前张丽莉处于镇静状态,生命体征平稳,考虑到她的病情危重,为了让她得到更好的治疗,所以转往哈医大一院救治。哈医大一院副院长王永晨说,张丽莉伤情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但生命体征还算平稳,在佳木斯4天的治疗及时有效可靠。为确保转院期间张丽莉的安全,黑龙江省卫生厅派出两辆“120”救护车进行转送,其中一台用于备用。同时,救护车沿途经过的地区包括方正、依兰等县区人民医院将派出救护车守候,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立刻进行救治。同时,由卫生部派出的5名专家组也将于12日晚陆续抵达哈尔滨,为“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展开医疗救治。

  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门前,数百名市民自发为即将转到哈医大一院进行救治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送行,当救护车驶离医院时,上百台当地的出租车打着双闪将运送张丽莉的救护车送至出城口。

身体近况

  张丽莉现况不容乐观。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刘延军介绍,张丽莉目前生命指征比较平稳,神志已经清醒,但有些躁动,医生利用镇静剂让她处于镇静状态。“还没脱离生命危险,并发症的高峰期即将出现,已经有一些轻微征兆。”下午省委省政府和省卫生指派呼吸科、骨科、胸科、感染科和药学方面的5位专家前来,和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共同对张老师进行治疗。

  2012年5月13日凌晨3时许,医务工作者将张丽莉抬送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病房。黑龙江省卫生厅13日通报称,“最美教师”张丽莉诊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生命体征平稳,但仍处于急性创伤阶段,不排除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新问题。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邢济春介绍说,12日晚进行对张丽莉进行的转院治疗及时、准确。张丽莉生命体征平稳。卫生部和黑龙江省卫生系统顶级专家正在对张丽莉展开进一步的会诊治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病房主任赵鸣雁介绍说,根据国家和省级两级医学专家会诊认为,张丽莉仍然处于急性创伤阶段,生命体征暂时平稳,不排除未来一段时间内创伤切面、腹部及肺部等部位会出现新问题。[8]

大爱无疆

  5月8日晚,在佳木斯市第四中学门前,正当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危急时刻,她一把推开了身边的两个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下。

  5月8日20时30分许,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下晚自习的初三学生涌向四中校门(因学校正在装修,初三学年借用四中校舍),没想到他们的前面正面临着危险——停在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的一辆金龙大客车突然失控,连撞两车后向校门口的学生们撞来。

  “我刚出校门,惨祸就发生了。”十九中学生刘晔目击了8日那起惨祸的经过——“当时有几个学生背对着前面的大客车走着,完全不知道危险。”“张老师冲了过去,救出两个学生。这时前面这辆大客车撞到了一辆依维柯客车,而张老师已被碾车底下去了。随后依维柯客车又撞向了对面的一辆本田轿车。”还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学生孙智鸿说,当时肇事的那辆客车冲出去三四十米,张老师向前一扑,用手将车前一名已经吓傻的学生推到一边,又用屁股将旁边的一名学生顶到了一边,她自己却被猛冲过来的客车撞倒在地。

  “张丽莉老师当时面对着车,离学生有一米多远,如果想躲,闪一下就行了。” 十九中初三七班班主任李金茹说。初三九班班主任王玉文老师说,他在医院看到张丽莉的片子中显示腿上的骨头都已分离。张老师有时清醒,有时不清醒,直到后半夜血压稳定后才做的手术。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院长曹洪涛告诉记者,当天21时许,他们收治了6名伤员,5名学生1名老师,其中一名学生只是手外伤,并不严重,现已离院,其余4名学生伤势不是很严重,还在医院接受治疗。受伤最严重的是教师张丽莉,经多名专家联合会诊和全面检查后,医院初步诊断张丽莉为双下肢碾压、失血性休克、骶骨骨折、双上肢及双手碾轧伤,生命垂危。当晚23时30分,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历时5个半小时,为她实施了“急诊双下肢高位截肢术”。

  10日上午,张丽莉病情有所好转,但还没清醒,还没脱离危险期。经哈医大二院ICU主任李海波教授、骨外科主任韩剑锋教授与该院的各科专家一起会诊,张老师的情况不容乐观,院方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时刻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因为在今后3~4天内可能出现感染及心脏、肾脏等多脏器衰竭的并发症高发期,皮肤及肌肉组织不排除存在继续坏死的可能,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曹洪涛表示,中心医院已专门组成救治小组,动员一切力量,不惜任何代价,全力以赴救治张丽莉及其他受伤学生。

  同事李金茹当天晚上一直陪着张丽莉,在医院呆了一夜。“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医院时还对我们说要先救学生,后来就完全昏迷 了。”李金茹数度落泪,“经常在马路上引领学生的她却倒在了马路上。”“她是我们的教学新秀,语文教学水平较高的一位老师。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这是她的座右铭。”副校长靳艳萍说,2007年张丽莉才来学校,年轻的她经常主动去听老教师的课,进步很快。语文教研组长张立波老师是张丽莉的师傅,二人感情特别好,张丽莉高二时母亲去世,参加工作后一直跟着张立波,二人相处得像母女,张立波生病时都是张丽莉在身边照顾、帮着料理家务。张丽莉出事后,张立波悲痛过度已经病倒在床。靳艳萍说,张丽莉在危急瞬间救了两名学生,事发时场面特别混乱,校方目前还没找到被救的学生。

  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张丽莉是十九中学初三三班的班主任,她把班里53名学生都看成自己的孩子。没做过母亲的她,却把母亲这个角色诠释得最美。学生闫泽坤回忆说,每次放学和张老师一起出校门,她都会拉着我和同学说:“来,我们一起过马路,别着急,慢点,看着点儿车。”没想到,她为了保护和救同学被车撞倒,被截掉了双腿,我和同学们都特别难过。闫泽坤说到这已经泣不成声。

  学生闫泓佚说,2009年冬天,我读初一,班里有个同学生病了,张老师领着班干部去看望。准备打车时,一辆自行车因为路滑摇摇摆摆地撞了过来,张老师一把将我揽在怀中,车子刮坏了她的皮裤子,而她的第一反应却是问我:“孩子,你没事吧?”张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待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夏天她在教室地上洒水为我们降温,冬天她买来电水壶给我们烧开水喝。”学生张佳岩说,放学时学生等不到来接的家长,她就主动打车送学生回家。开家长会时,她给每个家长买水喝。“我们全家都喜欢她。”

  11日,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ICU重症监护室门前,摆满了学生们送来的花篮,不断有老师和学生来看望张丽莉。做完高位截肢手术的张丽莉仍在昏迷中,身上还连接着各种监控仪器,淡蓝色棉被下半部空荡荡的,还没脱离生命危险。“我告诉他们,马上要中考了,要以学习为主,不用来了。” 张丽莉的丈夫李梓烨,满脸憔悴,还沉浸在悲痛中,这时还在为妻子的同事和学生着想。

荣誉称号

  ★2012年5月14日,教育部发通知,授予舍己救人的佳木斯市教师张丽莉“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通知要求,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张丽莉为榜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勇于创新,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2012年5月14日,黑龙江省妇联做出决定,授予张丽莉同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黑龙江省妇联号召全省广大妇女向张丽莉同志学习,学习她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学习她舍生忘死的无畏精神,学习她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学习她爱别人胜过爱自己的博大胸襟。

  ★2012年5月15日,受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委托,今天,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负责人专程飞赴哈尔滨,向“最美教师”张丽莉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总工会同时授予张丽莉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2年5月16日,为进一步宣传张丽莉同志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弘扬张丽莉同志大美大爱的崇高精神,根据《黑龙江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规定》,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决定授予张丽莉同志“佳木斯市见义勇为英雄”荣誉称号,并号召在全市广泛开展学习张丽莉同志见义勇为活动。 

  ★2012年5月16日全国妇联作出决定,授予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救出两名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决定号召广大妇女向张丽莉学习,学习她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境界,学习她大爱无疆、舍己救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学习她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优秀工作作风,践行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气,在各自岗位上争创一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决定授予张丽莉全省“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沈星舍己救人先进事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各大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我市各界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悼念心中的英雄。

2012513日上午,第二炮兵士官学院副营职参谋、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在读研究生沈星与妻子带着3岁的女儿路过青州市区南阳河边时,恰逢青州经济开发区初一学生王鸿昊不慎落水。沈星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奋力营救,王鸿昊最终成功获救,沈星不幸壮烈牺牲,献出了年仅31岁的宝贵生命。沈星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用生命托起一片大爱的天空。沈星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广播网、中国青年网、新浪网、搜狐网、大众网、齐鲁电视台、《北京晨报》、《齐鲁晚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网站都以醒目的标题、较大的篇幅,满怀敬意地进行了报道。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沈星的英雄事迹迅速在鸢都大地传播,感染和温暖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潍坊市委领导给予高度重视,要求深入挖掘沈星先进事迹,全力宣传好、报道好英雄典型,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激励青年一代。青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授予沈星“青州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4日下午,我市近千名群众自发来到青州南阳河畔,摆上花圈、鲜花,用近百支蜡烛摆出心形和“沈星”两个字,寄托全市人民无尽的哀思与崇高的敬意。青州市民殷先生表示,沈星勇救落水儿童,体现了军人在危急关头不怕牺牲、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特别值得大家崇敬和学习。今年60岁的王春兰大娘带着孙女一起来参加悼念,她说:“我为英雄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但是他却用生命的光芒照亮了人间。”在英雄的家乡,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凤凰路街道新跃村,人们自发掀起学习热潮。家乡人民对沈星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赞誉他在关键时刻冲得上、站得出,是人民军队的好儿女。家乡人民将化悲痛为力量,把沈星精神发扬光大。

  在互联网天涯论坛、青州论坛、青州贴吧里,数万网民留言悼念,祝愿英雄一路走好。有网友写诗纪念:“南阳桥下水清清,永铭二炮子弟兵;危难之际显身手,泪洒大地送沈星。”一首不知作者的小诗在网络上开始流传:英雄壮举感古城,万众泪洒送沈星。儿郎去兮魂犹在,云山驼岭松常青。一位网友留言说,久违了的男儿本色,让我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英雄一路走好,愿逝者安息!网友小雪说:你无愧于一个军人,你更无愧于一个男人,你是好样的!沈星,可爱的邻家男孩,你一路走好!一场感动潍坊的英雄之风,就这样从虚拟世界向现实社会,感动着、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燃烧生命 照亮世界——追记煤化工专家、华东理工大学于遵宏教授

    “一定要开发中国人自己的煤气化技术!”20多年前铿锵有力的誓言,今天依然震撼人心;

    “我相信汗水哲学。”你穷尽毕生精力坚守这份信念,直至生命红烛燃尽的一刻;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我们的技术走出国门”

    从上海的黄浦江到山东滕州的落凤山,从华东理工大学的实验室到兖矿集团的生产装置现场,追寻你教学、科研的历程,在与熟悉你的学生、技术员、同事和朋友的交谈中,记者被你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感动。

    勇于创新:开发我国自主的煤气化技术

    “外国人能掌握此项技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20多年前,为了改变我国企业长期受制于人的残酷现实,当时年过半百的你决定挑战国外先进技术,发誓一定要开发中国人自己的煤气化技术。

    二十多年如一日,你矢志不渝地带领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研究所潜心研究。在学校东北角那栋不起眼的小楼里,你们放弃节假日和周末的休息时间,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

    2000年夏天,在你的带领下,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研究所研发的煤气化技术在山东兖矿集团鲁南化肥厂中试成功。在中试关键阶段,你多次去工厂,有时一呆就是一个月。酷暑之下,年轻工人都受不了,而年过花甲的你却连续几天每天只睡两小时,怀揣降压片守在装置现场测试数据。

    2005年10月,“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示范装置”在兖矿国泰一次投料成功,进入工业化示范阶段。这是我国第一次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煤气化技术和配套工程。我国大型煤气化技术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被你改写。

    注重实践:成功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

    你的学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华东理工大学王辅臣教授告诉记者说,你的“实验室”不仅在学校,更是在生产一线。

    2004年秋天,山东兖矿集团产业化装置现场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装置实验到了关键时刻,但一个环节出现了偏差。那夜风大雨急,装置现场寒风萧瑟,设备漏气漏水,已是满头白发的你艰难地双膝跪地,将头贴在湿漉漉、冰冷冷的钢板上,仔细查看喷嘴的效果,和现场的技术员们奋战了整整一夜。回忆起这一幕,你的学生——华东理工大学龚欣教授眼眶湿润。

    20多年来,你一直强调应用科技的研究工作应该面向行业的重大需求,带领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研究所与企业和工程设计单位紧密结合,组成项目研发团队,争取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成功探索出了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中风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左腿和左臂行动不便,家人同事都劝已67岁高龄的你放下工作,在家养病。但为了争取项目能早日投产,身体刚恢复不久,你就四处奔走,又像以前一样拼命工作。

    2005年夏天,“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在兖矿国泰开车。左腿左臂不灵便的你一步步爬上了58米高的框架。兖矿国泰的董事长丁辉经过现场,看到你紧扶栏杆,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膝盖磕破,血迹渗过裤子,要送你去医院包扎,让技术人员把试验结果带给你看。但你笑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在第一时间在现场掌握生产装置开车情况,还是坚持爬上了框架。

    3年的运转实践表明,“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各项工艺指标,全面超过了之前引进的国外技术。至今,国内已有13家企业采用这项技术,占国内大型煤气化技术市场份额的35%,为我国企业节省专利费和创造利润累计上10亿元。

    更让人振奋的是,你领衔开发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走出国门。今年7月,华东理工大学与美国最大炼油公司valero签订了高达上亿元的技术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这不仅是我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发达国家出口,也是国内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专利实施许可费用。

    燃烧生命:直到蜡炬成灰的最后一刻

    华东理工大学于建国副校长说,你是一个心中从不装着自己的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你还惦记着工作和学生。6月21日,就在你去世前4天,你说话都很困难了,可还要求学生曾清华把最近的实验结果告诉你。听完汇报后,你激动地流下眼泪。

    你一生清贫,生活极其简单,一台用了10多年的收音机坏了,舍不得换新的,花9元钱修好了继续用。家里已经很多年没有添置家具了,吃饭的小方桌早已辨不出原来的颜色。在兖矿做生产装置中试期间,有次没有买到从山东返回上海的火车卧铺票,舍不得买飞机票,64岁的你乐呵呵地带着从小摊贩那买来的折叠小板凳上火车。然而,100多万元的科研奖励你却分文不取,全花在了实验室建设上。

    你曾留下遗嘱,说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可是,全国各地的吊唁信函雪片般纷至沓来,闻讯而来的人们络绎不绝,在悼念你的网站上,人们感佩你一生无私的付出,倾诉对你的无尽思念……